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79篇
  免费   1526篇
  国内免费   4084篇
测绘学   778篇
大气科学   2105篇
地球物理   2577篇
地质学   6386篇
海洋学   1135篇
天文学   334篇
综合类   898篇
自然地理   1276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179篇
  2022年   177篇
  2021年   286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243篇
  2018年   311篇
  2017年   133篇
  2016年   212篇
  2015年   245篇
  2014年   384篇
  2013年   362篇
  2012年   334篇
  2011年   340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433篇
  2008年   331篇
  2007年   458篇
  2006年   515篇
  2005年   538篇
  2004年   535篇
  2003年   413篇
  2002年   459篇
  2001年   504篇
  2000年   514篇
  1999年   277篇
  1998年   222篇
  1997年   212篇
  1996年   167篇
  1995年   199篇
  1994年   180篇
  1993年   389篇
  1992年   332篇
  1991年   420篇
  1990年   365篇
  1989年   402篇
  1988年   464篇
  1987年   369篇
  1986年   269篇
  1985年   359篇
  1984年   298篇
  1983年   219篇
  1982年   183篇
  1981年   133篇
  1980年   180篇
  1964年   91篇
  1960年   56篇
  1959年   111篇
  1958年   125篇
  1957年   130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91.
富有成熟生油岩层的油气田及开采区普遍有微量的碳氢化合物逸散到地表,在地层倾斜的油区,这些微油气苗包括液相C10+碳氢化合物在内,不仅扩散到近海地区海底,而且扩散到陆地表面。近海勘探中,天然气从海底逸散产生的气泡是原油界面薄膜非常有效的载体,这样,到达海面的气泡把含油悬浮微粒带进空气中,同时有微量的油迹留在海面,为了探测这种含油悬浮微粒,已经研制了一种名为航空微迹(A1RTRACE)的高灵敏度航测系统,仪器安装在一个低空飞行双引擎短距起落的飞机中,机头装有采集系统,能对大气中的含油悬浮微粒进行百万次以上的采集,不断地从悬浮大气微粒中解吸碳氢化合物并进行分析,以40次/秒  相似文献   
992.
小笠原岛弧     
小笠原岛弧(Bonin Arc)是一个发育良好的岛弧,与其共生的有一条深海沟、一条活火山链和一个弧后盆地,小笠原岛弧大约有1100km长,南北向延伸,其范围在北纬35°—25°、东经139°—145°之间,前边面临太平洋板块,后边是四国海盆(见图1),在其北端,小笠原弧形成了与东北(Tohoku)弧和Seinan(西南)日本弧之间海沟-海沟-转换断层或海沟-海沟-海沟的三联点的一部分,马里亚纳岛弧沿着小笠原弧线继续向南延伸,小笠原弧和东北弧之间没有明显的地貌界限,但人们凭借相模(Sagami)海槽的凹陷可以推断出来,比起北缘来,小笠原弧的南部边界更不明确。小笠原岛弧作为从北到南的同一形态  相似文献   
993.
腾冲火山活动的时代和岩浆来源问题   总被引:35,自引:0,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47个腾冲火山岩样品的K-Ar年龄值域在0.09和17.84Ma之间。4条火山岩的40Ar/36Ar-40K/36Ar等时线年龄分别为2.93、0.81、0.31和0.13Ma。火山喷发的时代从中新世到更新世,喷发的高潮在晚更新世。腾冲火山目前还不是死火山,而腾冲及其邻区的热事件(侵入-热变质-喷发)又是连续发生的。20个样品的Rb和Sr含量、稳定Sr同位素初始比(0.70578-0.71437)以及其它地球化学资料还表明,这些火山岩是属于板块碰撞带生成的高钾钙碱性岩浆系列。火山岩的母岩浆来源于地幔的玄武岩浆,但在上升过程中受到过富含放射性成因Sr的地壳物质的强烈渐进混染。  相似文献   
994.
本文回顾了在苏联所有地震区就地震预报而进行的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的主要研究成果。从83个台站组成的庞大的观测网收集了大量的资料,这些资料涉及到大约40个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联系本地区的地震活动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在对常规观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水文地球化学前兆进行了分类。指出了由前兆物理化学性质而定的水文地球化学异常的几个特点、给定地区的地质条件和预期地震活动的特点。给出了数据分析的一些复杂的统计方法和根据水文地球化学方法预报的几个地震实例。发现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前兆对短期预报非常有效。讨论了能引起水文地球化学前兆的可能机制。简短地叙述了苏联用于水文地球化学和流体地球动力学观测的精密自记装置的进展。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利用线性弹性饱水多孔介质中平面应变剪切位错以速度V平隐运动时产生孔隙压力的耦合形变-扩散解,研究了与间歇性蠕动有关的井水位变化。对于大的Vr/2c(其中r是距位错的距离、c是扩散率),其解接近于Wesson(1981)分析由蠕动事件引起的水位变化所使用的去耦弹性解的形式。这两个解之间的差在距断层平面10个扩散长度内(20c/V)是显著的。更准确地说,耦合解预示着位错后面的孔隙压力改变符号,并在数量上比去耦解预期的要小的多。对于泊松比是0.3、Skempton系数为0.8以及剪切模量为30GPa的非泄漏介质,在V=1公里/天、C=1.0米~2/秒时,耦合解预示每滑动一毫米,最大孔隙压力变化13.7kPa(173毫巴)。耦合解的频谱被限制在一个中心值与V成正比和与从观测点到断层的距离大约成反比的频带上。因此,接近断层平面,耦合解占用的频带可能超过了水井反应的范围。耦合解能用来解释Johnson(1973)观测到的和由Wesson(1981)用去耦解模拟的同一与蠕动有关的水位变化。尽管在岩石材料特性和蠕动事件速度方面存在着不确定性,但耦合解预报的水位变化在幅度上可与实际观测到的变化相比。  相似文献   
996.
本文认真分析了地震破裂期间热迁移和流体流动对断层面热、水文学和力学响应的影响。采用数学模拟方法解释热、流体压力和应力场的耦合。结果表明,在地震期间,破裂面受热而达到孔隙流体热膨胀所需要的温度,热膨胀可抵消因流体流动产生的流体损失率和因孔隙膨胀产生的流体容积变化。这种条件一旦确立,孔隙流体增压和剪切强度迅速降低到足以将孔隙流体的热增压维持在岩石静压力值附近。如果初始流体压力是静水压力,那么破裂面上达到的最终温度将随深度而增加,这是因为达到接近岩石静压力值以前能够发生比较大的温度上升。热增压的速率主要取决于周围多孔介质的水力学特点、断层面的摩擦系数和滑动速度。如果渗透率超过10(-15)米~2,或多孔介质的压缩率超过10(-8)/帕,那么热增压起重大作用以前断层面上可能会发生摩擦熔融。如果摩擦系数低于10(-1);并且滑动速度低于10(-2)米/秒,那么在地震期间断层面上的热增压或摩擦熔融是否能引起断层动力剪切强度的降低尚不能确定。  相似文献   
997.
本文初步论述了地质线性影象(lineament)的轮廓、定义和识别标志。根据线性影象和断裂的成因、规模以及地震活动特征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同时扼要地介绍了香港地区的区域地质线性影象和断裂系统。  相似文献   
998.
寒区工程建筑物的设计有时需要冻土抗拉强度指标。但是,十分遗憾,至今人们对冻土抗拉强度的研究做得不多。Haynes等(1975)用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重塑粉砂研究了在-9.4℃下应变速度对容重较大的冻结试样抗拉强度的影响,发现在应变速度ε=10~(-2)s~(-1)时发生塑性—脆性破坏过渡。 本研究的目的旨在研究应变速度、温度及容重(或含水量)对饱和冻土抗拉强度的影响。为此,试验按如下三个系列进行:(1)试样容重和温度不变,改变变形速度(采用由5.9×10~(-5)—5.9×10~2cm/min 8种速度);(2)容重和变形速度不变,改变试验温度(采用-1、-2、-3、-5、-7及-10℃6种温度);(3)温度和变形速度不变,改变试样容重,即采用1.36—1.41(较高)、1.20—1.26(中等)及1.08—1.12g/cm~3(较低)三种容重范围。  相似文献   
999.
云南曲靖地区古生代可能经历过反时针旋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椿  赵西西  Coe  R.S.  梁其中 《地质科学》1986,(3):232-235
攀西古裂谷带的概念尽管在地质同行中仍未取得一致意见,但是,川西滇东地区存在着近乎南北向断裂带的事实却已为大家所接受。本文仅对分布在曲靖地区某些古生代地层的古地磁学测定结果,就这个地区的构造活动特征提出初步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00.
矿床统计预测是一种综合性较强,且较为有效的找矿方法,1984年作者在贵州省铜仁县滑石汞矿田进行了这项工作。首先,用含矿层(∈_2a~5)厚度作趋势面分析,了解该地层与构造及成矿的关系,然后将研究区分为面积为0.125km~2的菱形单元89个,选取与地层、构造及地球化学等因素有关的地质变量10个,作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找出三个与现在已证实含矿单元在统计意义上十分近似的单元,由此圈出两个预测含矿地段。经1985年施工验证该方法在找矿工作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